会议专题

脾胃学说在辨治虚热证中的运用

虚热一证,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但多见于素体虚弱和多种慢性,消耗性,迁延性疾病。久病则正虚,正虚则不能驱邪外出,笔者于临床实践中,以李东垣的脾胃学说理论作指导,以培土养元,扶正祛邪为治则,广泛运用于临床,屡获满意疗效。在健脾胃养胃药物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养气,大补后天生化之源;陈皮理气,当归补血,柴胡,升麻退热解毒,并升补下陷之阳气,达到调理脾胃,升阳益气以除热。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能调节中枢神经,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能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调节病理过程起于正常的所谓“适应原”样作用:柴胡则有解热,镇静镇痛,消炎,抗病原体等作用,升麻有抗菌消炎作用,尤其封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上除上述气,血,阴,阳虚引起发热外,肝郁脾虚之发热亦可见到。如慢性迁延型肝炎,肝硬变之发热属于此范畴.本人运用健脾益气,温阳益元,益气养阴,运脾补血等治法,增强机对感染危重症的耐受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及全面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适应代偿和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恢复阴阳平衡,最终使其热自解。

虚热证 辨证论治 脾胃学说理论 中药药理

吴震东

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广东 汕头 515031

国内会议

2008年中国青年中医学术论坛

北京

中文

100-102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