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镇痛后效应的参数筛选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频次电针多次治疗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后效应以期筛选最佳参数. 方法:实验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电针治疗组和假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又分为2Hz、100Hz和2/100Hz每日1次和隔日1次治疗6组.以胫骨内注入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胫骨癌痛模型.电针治疗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2mA,30min/次.分别检测基础、造模后6d、治疗1d即刻、治疗2、4、6、8、10、12和14d后24h的痛阈. 结果:与假手术大鼠比较,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各时间点的痛阈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手术组大鼠比较,2Hz、100Hz和2/100Hz电针治疗后即刻,各治疗组大鼠痛阈明显升高(P<0.01),且各治疗组间痛阈无统计学差异;同一频次不同频率之间比较发现,2Hz、100Hz和2/100Hz电针每日治疗组各时间点均无明显的镇痛后效应;于治疗12d后24h,2Hz和2/100Hz电针隔日治疗组的痛阈明显高于手术组.同一频率不同频次电针治疗比较,2Hz、100Hz和2/100Hz电针在治疗一定天数(8d、6d、6d)之前,均是每日1次治疗效果较好,之后则为隔日1次治疗效果较好,但仅2Hz电针治疗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次电针治疗对骨癌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与电针频率不相关;长期电针治疗,隔日电针治疗骨癌痛的镇痛后优于每日电针治疗,尤以2Hz、2/100Hz电针治疗12d后最佳.
骨癌痛 电针治疗 镇痛后效应 生活质量
杜俊英 陈宜恬 吴赛飞 房军帆 梁宜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杭州 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310005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454-1458
2014-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