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永存三叉动脉伴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研究

目的: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称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脑动脉变异.多数PTA的存在无特殊临床症状,但约25%的PTA可合并脑血管病变,出现多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本文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伴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经DSA或MRA证实存在PTA的脑血管病患者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0~74岁,平均60.13岁.PTA影像学诊断标准:PTA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并与基底动脉吻合.脑梗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标准,PTA分型参照Saltzman分型标准.回顾性研究其临床表现及脑循环特征. 结果:发作性头晕4例(其中1例伴一侧肢体力弱),一侧肢体麻木2例,头痛、眼睑下垂1例,复视1例。2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脑动脉狭窄,2例合并脑梗死和脑动脉狭窄,1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合并动脉瘤。4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均与PTA相关。7例PTA起自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例起自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均与基底动脉吻合。PTA分型:Saltzman I型6例(75),Saltzman II型1例(12.50),特殊类型1例(12.50)。8例患者的后循环主要由颈内动脉经PTA供血,其中7例PTA与墓底动脉吻合点远端显影清晰,1例吻合点远端显影欠清晰;6例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清晰,1例左侧大脑后动脉及左侧小脑L动脉显影清晰,1例右侧小脑上动脉显影清晰。 结论:PTA的存在,使前后循环产生了直接联系,改变了正常的脑循环途径,发出PTA同侧的颈内动脉承担了同侧前循环及大部分后循环的供血;如果PTA侧的颈动脉存在重度狭窄或形成易损斑块,发生血栓脱落事件,则可导致前后循环同时缺血或梗死。所以,患者同时出现双侧后循环及合并一侧前循环梗死时,应考虑是否存在PTA,详细了解PTA的影像学、分型和各类型PTA的脑循环特征,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分型及发病机制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依据。

脑血管病 永存三叉动脉 脑循环 临床观察

王佳楠 张雄伟 王磊 尹世敏 杜彬 李险峰

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100088 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介入科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全军神经病学专业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瑞国际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178-180

2013-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