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讲了三遍的故事--一个苗疆边缘族群的历史、神话与现实

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位于贵州省松桃县、湖南省花垣县接壤的苗疆边缘地带,在这一地域中居住的苗族对自己的族源有着独特的传说,按照王明珂”华夏边缘”的研究范式,这是观察华夏以及蛮夷(苗疆)的内部认同与外部区分的切入点.通过对族源传说叙事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到该地域的苗族族群在族群历史的自我表述中所隐含的历史记忆,同时通过当时的地方与国家、蛮夷与华夏的互动,可以窥见在不断表述的历史记忆背后所蕴含的”不表述”的结构性遗忘.正是通过记忆与认同、遗忘与区分的探讨,可以对”华夏边缘”这一研究范式所提出的”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的族群历史叙事模式作出更为深入地探讨:在半沟苗族所处华夏、土司、蛮苗并存的苗疆边缘地带,从蛮夷到华夏,形成了苗(生苗)、蛮(熟苗)、土(土司、土官、土民)、汉一层攀一层的认同攀附格局;而与此相对应,从华夏到蛮夷,则形成了汉、土(土司、土官、土民)、蛮(熟苗)、苗(生苗)一层贬一层的区分模式.族群的认同与区分,基于共同的族源叙事,而族源叙事又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结构性遗忘,这一切都取决于族群所处的社会情境.对半沟苗族而言,”赶苗夺业”是对其认同和区分起着关键作用的社会情境.这一情境不仅决定着半沟苗族对迁徙故事的记忆和讲述,更决定着对其盘瓠族源和清代历史的选择性遗忘.从半沟苗族的历史记忆与选择性遗忘可以看出,族群历史乃是由记忆与遗忘共同构成,对”本文”而言,不表述也是一种表述.不表述与表述,与自表述和他表述一道,共同构成族群历史的”三次讲述”与”多重声音”.

民族村 历史记忆 神话传说 族群认同 结构性遗忘 重庆市

刘壮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935-957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