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谁在生产?怎样保护?--透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非遗运动声势渐壮,”生产性保护”由一般概念迅速上升为社会文化热点.本文以山东省惠民县泥玩具、昌邑市”烧大牛”活动为个案,从商品交易与文化赋意、艺人与农民、传统与现代等层面,对民间手工技艺生产的功能意义、主体身份、语境脉络等予以辨析.笔者认为,要想在当下社会实践中真正发挥”生产性保护”的效度,需要特别注意如下方面:政府应在非遗工作中承担更加琐细的服务职能,兼顾特殊群体的需求与社区发展的均衡性;要充分重视非遗传承中人的因素,要将非遗的受益面充分扩展到社区民众;重视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对于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非遗传承具有特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政府职能 民众参与

张士闪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154-161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