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在场文化身份认同的指向--略论隐藏在年画中的“神话言谈”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画种,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宗教信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它表达的内容由自然崇拜到人神崇拜,从民俗狂欢图到文化符号的凝定,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脉络,虽然年画在今天已经衰微,但是隐藏在年画中的”神话言谈”却是当代中国人寻求族群记忆、身份认同的”回家之路”.本文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的中国年画,在人类不同时期随着能指的不断滑动,所指不断由民间信仰价值经由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直到当代文化符号认同价值的转换和重构的过程,从而确定文化符号之意指即意识形态的“神话言谈”,才是最终要保护的根本,从而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寻找一条能够贯通形成今天文化现象之路。
年画 文化符号 身份认同 价值评价 意识形态
李宏博
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56-359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