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皮层下缺血所致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皮层下缺血所致不同阶段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海琴斯基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7分的患者.利用MMSE量表为筛查量表,MMSE≥27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把MMSE<27分的患者,综合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分和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组(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组.采用Clox、ADAS-Cog、ADL对47例皮层下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和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测量. 结果:1、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组患者较对照组MMSE、CLOX1评分下降,ADAS-cog总分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管性痴呆患者较VCIND组、正常对照组患者MMSE、CLOX1、CLOX2评分下降,ADAS-cog总分、ADL评分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ADAS-cog各项评分比较,VCIND组物体命名、服从指令、结构性练习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管性痴呆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结论:皮层下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下降,其中执行功能、记忆功能的下降尤其明显.非痴呆的皮层下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存在部分的认知功能下降,尤以执行功能的下降为主,但尚具有完整的日常生活能力.

血管性认知损害 病理机制 临床观察 皮层下缺血

尤劲松 陈日朝 崔娟 张婧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 广州,510120

国内会议

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海口

中文

117-121

2013-06-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