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及相关精神心理因素研究现状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重视。2002年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曼谷)制定了胃肠动力性疾病新的分类体系,新分类体系中提出了“心因性动力病”(psychomotor disorder)这一全新概念。众多调查研究均表明精神心理因素是慢传输型便秘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且大量研究和临床均证实,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的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在焦虑、抑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精神心理因素在慢传输型便秘中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使肠蠕动和肠管张力减弱有关。患者因自己的症状产生疑病感觉,而加重精神症状,产生躯体化症状,又加重选择性感知,进一步加重疑病。便秘患者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可能因为一方面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心理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精神心理障碍也可致脑肠轴的失调,进一步损害排便机制,使患者产生大便困难等一系列便秘症状。所以不论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孰因孰果,临床治疗中精神心理干预都十分必要。 但长期以来,临床各科患者,往往羞于提及精神心理障碍,特别是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自我暗示较强,否认自身精神心理障碍,诊断的接受性及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致使迄今为止,精神心理干预在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中仍未受到充分重视,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依旧停留在如上所述的常规方法中。从而,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即便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精神心理障碍的持续存在,治疗效果常常不甚理想,无法达到明显缓解患者术前症状,改善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目的。 鉴于此提出,临床应充分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在各种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配合精神心理干预,使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获取更好的效果。
慢传输型便秘 精神障碍 发病机制 疾病诊断 临床治疗
龚文敬 刘立舟 赵希忠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41-149
2013-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