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便秘的针刺干预情况小结
中风后便秘是中风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中风后病人多伴有肢体活动不利,故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加之病后体虚气弱,气弱则无力推动大便而出始致便秘。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气力使手足动,无气力使舌言,如何有气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目前中风后便秘的治疗手段多样,但临床常用的泻下、攻下药易于伤气耗津,不易于长时间服用,而本文中所提到的所有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针刺治疗的“零毒副作用”上的。文中提到的针刺都通过配穴来疏通腑气,六腑以通为用,腑气通则大便亦通。腹部取穴可以直接刺激肠道感受器,增强肠蠕动,达到通便的作用,配穴则起到疏通经络,加强针刺治疗效果的作用。虽然配穴的方法不同,但都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且针刺治疗操作简单易行,风险小,费用低,零毒副作用,疗效持久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和选择。但是,针刺治疗也有其不足之处:针刺的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得气,而得气全在于操作者的针刺手法,不同的操作者所施的针刺手法不同,那么得到的治疗效果也不尽耗同,故针刺治疗具体手法的操作是广大针灸从业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
中风并发症 便秘 针刺治疗 临床疗效
曾文 唐艳华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42-244
2013-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