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工肠括约肌装置在严重肛门失禁患者的应用及评价

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很难估计,因为只有大约34%的患者会求助医生,多数由于社会的歧视等不愿就诊.一般人群的发生率在1-17%,妇女由于经历了分娩尤其是多次分娩而发生率增加,大于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生率2.2%.大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Scot等在1972年发明了用于治疗尿失禁的人造尿道括约肌.1992年,Christiansen等将尿道括约肌改良为人工肠/肛门括约肌(artifial bowel/anal sphincter ABS),使这一装置得以应用于临床.该方法主要是模仿括约肌的自然行为而设计的. 目前,人工肠括约肌的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较少。人工肠括约肌在肛管直肠周围制造一个稳定的高压区域,这样即可重新恢复控制排便的能力。该措施对肠道及周围组织形成一个持续压迫带,但由于在肛门周围区域使用异体材料以及人体的排斥反应,致使发生腐蚀、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此时往往需要撤除或置换装置。 如果利用相对较低的压力来达到目的,即可能降低这种并发症的发生。Luo等提出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的人工肛门括约肌(SMA),并在猪的模型作了持续4周的观察,发现该装置降低了对肠道及周围组织的压力,且能很好地控制排便功能,但出现了热灼伤等有待解决的问题。Schrag等利用微技术遥感系统作了动物实验,在人工肛门括约肌装一压力感受器,当其运行时套囊压力在24-58 mmHg,可以减少肠壁缺血损害。这与套囊压力相比确有明显降低,但能否有效控制排便,尚待临床证实。控制泵安装在阴囊会阴处,随时启动还是给患者带来不便。微技术遥控系统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使人工肠括约肌功能更便捷实用。

肛门失禁 医疗装置 人工肠括约肌 疗效评价

姜立新 郑海涛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

国内会议

2013中国便秘高峰论坛

成都

中文

327-330

2013-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