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谐文化传统寻绎--兼论”和圣”柳下惠为开创和谐文化之先驱
“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在春秋晚期直接影响了3位巨子。在鲁国,为孔子,主张宽猛、张弛、刚柔相济,“君子和而不同”;在齐国,为晏子,主张君臣“可否相济”,“一心事三君”;在楚国,为老子,主张“无为”、“守中”、“两不相伤”,又认为道德、智慧会产生“大伪”,破坏“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在三大巨子影响下,发展为百家争鸣。笔者认为:在诸子百家之学术中,除了三晋法家外,都吸纳、阐发“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成为中华和谐文化迅速形成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和谐文化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 历史演变
夏乃儒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国内会议
山东泰安
中文
77-89
2009-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