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对我国质量管理的影响
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实用理性”为出发点,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实用理性(Practical rationality)是由卡尔伯格当作“观察及评价尘世关于个体实用及自我利益活动的各种方法”而定义的。按照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定义,“实用理性”就是不在理论上去探求、讨论、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不必要去进行这种纯思辨的抽象,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实用理性限制了人类心智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想象力和以逻辑思维为特征的推理能力。在分析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的部分,发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指责和埋怨,而是为了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部分进行改造。要全方位地提高质量管理、企业管理乃至政府管理的科学管理水平,非常需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价值观成为科学家追求真理巨大障碍,仅靠科学文化单方面的外向扩张往往难以奏效,它还有赖于科学精神与积极先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双向配合,有赖于“文艺复兴”似的社会文化的变革。而其中关键的是要在社会文化价值中培育对于科学精神的有效接收机制,消除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消极、落后和腐朽因素。既然文化建设中需要形成这样一种双向互动机制,那么,弘扬科学精神就不只是科学家、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的事,也是广大的企业家乃至全社会的责任。不觉中发现,本文成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质量管理领域重要意义的诊释。
企业组织 质量管理 实用理性理论 科学发展观
张晓东
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310-315
2012-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