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微波热凝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及伊文氏兰渗出的影响

目的: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对受损神经行不同温度微波热凝,观察大鼠患肢机械痛敏及阈上热刺激作用下伊文氏兰渗出,探讨微波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治疗的适宜温度及相关参数并分析其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微波42℃及60℃(功率皆为60W)治疗组,对照组只插入微波热凝针不加热.分别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2、4、6周测定所有大鼠患足50%缩足阈值.治疗后2周在阈上热刺激作用下观察患肢足底伊文氏兰渗出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42℃组、60℃组大鼠患肢50%缩足阈值在造模后1周均达到稳定,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2、4、6周大鼠50%缩爪阈值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42℃组、60℃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2℃组和60℃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42℃及60℃治疗组大鼠阈上热刺激下伊文氏兰渗出浓度(g/g)分别为14.8±2.88、9.96±1.01、7.41±1.37,42℃组、60℃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波治疗能有效缓解坐骨神经受损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敏,以60度为宜.微波热凝神经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炎症反应,可能是缓解疼痛的机制之一.

神经病理性疼痛 微波热凝 临床疗效 伊文氏兰 炎症反应

伍建平 于翠萍 钱晓焱 何莹 谢益宽 安建雄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

国内会议

第六届(2010)清华大学麻醉与疼痛医学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21-129

2010-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