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之研究

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思维模式及其风俗的影响,汉文化特点语句短小,文字精炼,一句乃至一字当中所包含的意蕴相当丰富,文字及所指向常常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导致确切义的模糊.而梵文和巴厘文原典,其逻辑思维慎密,其文义确定而非模糊,与汉地思维习惯有较大差异.很多人不习惯于玄奘法师所翻译经典,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两种思维模式跟语言结构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自唐以后由玄奘法师传入汉地的唯识学,比较客观地保存了古印度瑜伽行派体系的特色.本文通过对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所知依分》当中的十个段落,对”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关于熏习的理解;关于等无间缘;关于因果同时、灭不待因;关于灭尽定;关于结生相续中意识所缘不可得;关于名言;关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等八个问题及其概念,试图从一种更接近经典原义的角度进行辨析与探讨.

佛教文化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 玄奘法师 思维模式

耿宏慧

重慶華藏書院

国内会议

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

香港

中文

353-361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