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關於中觀和唯識的比較研究

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中观学派因为主张”万法皆空”,所以称为大乘空宗,大约兴起于西元二世纪、三世纪.唯识学派因为主张有识,所以称为大乘有宗,大约兴起于西元四世纪、五世纪. 关于空、有二宗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古印度中观学者清弁(Bhāvaiveka),与唯识学者护法(Dharmapalā)曾经激烈辩论,那烂陀寺(Nālanda)的戒贤(Silabhadra)和智光(J(n)ānaprabhā)也曾经激烈辩论,戒贤立三时教,判定唯识是了义,中观为非了义.智光也提出三时判教的主张,判中观为了义,唯识为非了义.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判教.针对这个情况,留学印度的唐玄奘曾用梵文着《会宗论》一书,说明中观唯识并无矛盾,以”破”着称的中观只破唯识的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svabhāva)和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āva),并不破除圆成实性(parinispanna-svabhāva).我国近代著名居士欧阳竟无也曾指出:谁要是认为法性(中观)、法相(唯识)是两家,他就根本不懂佛教. 应当承认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的两个不同学派,在空论(Sūūnyatā)、二谛论(Dvisatya)、中道论(Madhyamā-pratipad)等重要理论范畴,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按照唯识理论修行到一定程度,使二者合一,归于中观正见.

中观学派 唯识学派 大乘佛教 佛教文化

韓廷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

香港

中文

457-461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