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呂態之辯與近代南京内學院的唯識取向

20世纪40年代,吕澄、态十力之间围绕佛教「性寂」与「性觉」思想展开了一场学术争辩.综观吕、态之辩,其焦点有二:其一是对原始佛教「心性本净」的不同解读.吕澄依止瑜伽唯识学,认为原始佛教「心性本净」意为「心性不与烦恼相类」 ,故以「性寂」言性体,主张「心性本寂」;而态十力则从「体用不二」出发,认为「心性常觉常寂」 ,主张「心性本觉」.其二是对佛教修持方法的不同态度.吕澄认为「性觉」只是「返本」不知「革新」;而态十力则坚持「返本即是革新」.从争辩的理论立场来看,吕澄坚持的是南京内学院归宗的唯识学传统,而态十力则坚持受儒道影响的佛教「心性本体论」 .从近代佛教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以吕澄「性寂」思想为代表的内学院之归宗唯识学的取向主要针对当时中国佛教不事实修、不重文本的一种「根源化」取向,而态十力「性觉」思想则代表了一极儒佛交融之「中国化」取向.此外,吕、态之辩的核心内容与20世纪80年日本的「批判佛教」一脉相承,因为後者也将争论焦点指向「本觉」与「如来藏」.事实上,这两个辩论除了佛学义理之争外,也藏匿着佛教诠释的方法与立场的差异,而唯识学是否一定排斥本觉思想,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并由此追踪古今唯识学的分殊及其与如来藏学的渊源关系.

吕澄 佛教文化 唯识学 诠释方法

唐忠毛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上海

国内会议

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

香港

中文

527-534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