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道教法事中的戏剧化仪式与仪式性戏剧

道教法事为汉人传统社会普遍性的与信仰密切关连的文化现象,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拜神类、医疗类与拔亡类,宣行时由仪式人员主持,以替对象—信士处理或解决问题.各类道教仪式的宣行方法,主要借着像神明表达虔诚的祈求或忏悔,而居于民俗化的因素,部分科仪也借着戏剧化的方法阐述,如拜神类的《敕水禁坛科仪》,且同时引用北管牌子〈倒旗〉以及〈倒铜旗〉的音乐与科介,医疗类仪式之《打天罗地网》,以及拔亡类科仪《打城》,且以脚色化的方式宣行,由一名道士扮为太保老爷/目连,另一名扮为守关门的鬼卒,仪式进行则为插科打诨式的宣行.此两仪式虽以戏剧性的方法阐述,仍以疑视为核心,为了济度生体欠安者或亡者. 拔亡法事中另有《目连挑经》、《友生打虎》、《修理佛》、《典刑四论》等,为在填库完毕之后,于深夜凌晨宣行,《目连挑经》与《友生打虎》以脚色扮演的方式宣行,且以诙谐逗趣布局,使用于其中的说白皆属道士自编,题材来自常民的生活,文辞俚俗. 以神明为对象的《敕水禁坛科仪》,虽无脚色化,却运用北管戏〈秦琼倒铜旗)的音乐与科介动作;为信众医疗的《打天罗地网》,为亡者超度的《打城》,宣行时则脚色化,说白与唱腔都为道士自编,内容俚俗、音乐色彩世俗化.亦即从呈现方式论之,上述仪式皆有戏剧的内容,唯其仪式之目的则即为明确,且在宣行的过程中,也都能引起信士的信仰情绪反应,故而当将这类宣行视为戏剧化的仪式,而非仪式戏剧. 拔亡法会中的《目挑经》、《修理佛》、《友生打虎》,除了以脚色化的方式宣行,内容逗趣,信士也随着宣行而引起笑乐,故即使道士也称这类为功德戏,此三出被道士称以功德戏者,由于已经失传良久,并未实际看过宣行,因而不知孝眷于道士宣行时的情绪互动情形,故无法判断该三部是否真正为娱乐性的戏剧,或系以戏剧方法宣行的仪式. 纯粹从宣行体系言之,台湾的灵宝派道士于拔亡法会中宣行的若干节目,有前场与后场之分,也有脚色分科,以及具戏剧性效果的说白、科介,从这些特征论之,将该类表演称以戏曲应合乎其表演与内容.

道教法事 仪式性戏剧 戏剧化仪式 文化内涵

吕锤宽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2年海峡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1-23

2012-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