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歌子戲《山伯英台》之研究
本文以台湾歌子戏发展早期之「老歌子戏」为范畴,针对老歌子戏发展时期演出最为频繁的剧目《山伯英台》为对象进行研究. 「老歌子戏」为歌子戏发展活水泉源,主要产生于台湾宜兰地区.「山伯英台」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晚唐始有的山伯英台故事雏形,至宋明,从梁祝立庙、山伯当义忠王,以至化蝶传说再转为还魂之说,于是梁祝故事为民间百姓津津乐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爱情的偶像;辗转传到台湾,于清末民初的日治时期,则以老歌子戏敷演《山伯英台》. 本文蒐集《山伯英台》手抄本歌子册与老歌子戏剧本,清理出陈旺欉之口述剧本《山伯英台》为老歌子戏典范剧本.乃直入该剧剧本之结构,含故事情节、人物及其出场设计等;又从剧中音乐唱曲选择、演唱方式、后场乐队;以及该剧表演艺术特质,含演员脚色、妆扮、歌唱发声法、身段、与科诨设计等戏曲之唱念做打层面,分别逐一探讨.发现老歌子戏《山伯英台》故事情节,已多达二十余场之「大戏」规模,然其表演内容仍保留踏谣歌舞之「小戏」样貌;再者,台湾在二十世纪初(1901年之后),尚可见到戏曲发展早期之「鹘伶声嗽」这样的以农村乡间歌舞味基础之戏曲原始样貌的「老歌子戏」,其由清一色的男性所扮演的丑扮落地扫形式之「老歌子戏」,在当今各地方戏曲大戏缤纷多采,且多已程式化的演出生态中,更加显出其珍贵.其表演艺术之纯模简单、诙谐逗趣等诸多特质,愈发彰显出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可贵.
台湾老歌子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文化遗产
游素凰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2-85
2012-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