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福建戏曲声腔剧种研究

戏曲的跨学科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从戏曲的本体研究扩展到戏曲美学、戏曲人类学、戏曲民俗学、戏曲社会学,特别是民族音乐学的学者更多把视野聚焦到戏曲领域,戏曲研究有了更多的新视域、新成果.但是毕竟这些还都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交叉,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推进,运用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人文领域这种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了可能.本研究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戏曲在方法、手段上创新研究。首先介绍了福建的建制沿革与地理特征,后重点探讨了福建戏曲声腔剧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余从先生在其主持的《中国戏曲数据库》项目中,曾对中国的戏曲声腔剧种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类。分类包括《中国戏曲志》所涉及的363个剧种,采用以声腔带剧种的方式,共分为“正昆及地方昆曲剧种”、“高腔或高腔类的剧种”等32大类。其中涉及福建戏曲声腔的10大类25个剧种,包括高腔或高腔类剧种;多声腔类;皮黄腔或以皮黄腔为主的剧种;乱弹腔或以乱弹腔为主的剧种。通过检索、图示,得知福建本土戏曲的流布与方言区划都有着密切重合度(京剧、越剧、黄梅戏应为特例),而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闽南、闽东、兴化、邵武等先开发地域,以大戏剧种为著名,而且剧种叠置;而其他地区则以小戏剧种为特色,略有交错。
福建戏曲 声腔分析 剧种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
张刚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30-150
2012-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