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印证福建宋杂剧:闽中作场戏与莆仙戏关系考探

承唐代戏弄之遗韵,宋代南北民间都有杂剧广泛流行.至宋元间,由于受北方成熟的杂剧院本的引发,南方杂剧迅速发展为成熟戏曲南戏.南方杂剧被覆盖并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以致造成数百年来后人不得而知南方杂剧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样貌.由于永嘉杂剧的突出影响力,南戏形成于永嘉(或温州)杂剧,似乎形成定论.以致产生南戏遗响的莆仙戏、梨园戏是在福建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宋元杂剧形成的、还是由温州南戏形成后传到福建之争议不休.所幸近年从福建中南部的大田、永安两地发现了完整的宋杂剧遗存形态的”作场戏”.该作场戏的剧目形式与宋文献所载之”官本杂剧段数”相近,曲词亦是”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为主,道师为”场师”担当”引戏色”,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剧目称”杂剧戏文”,演出戏棚称”勾栏”,整体演出称”作场”,全部演出以啰嗹队高唱”啰哩嗹”以唱和等等,此无疑是宋杂剧之遗存形态.福建宋杂剧的发现,不仅再现宋杂剧形态原貌,而对于莆仙戏、梨园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如莆仙戏”排场”中的”啰哩嗹”、”武出魃”、”招财进宝”、”番王进贡”、”龙王庆贺”等排场段数,都可以通过”作场戏”找到古代杂剧原型参照物,印证莆仙戏与宋杂剧直接的渊源关系.

福建杂剧 作场戏 莆仙戏 宋代

叶明生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2年海峡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22-240

2012-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