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普洱茶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的454 pyrosequencing研究

微生物在云南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应用454 pyrosequencing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12个样品(原料、1-5翻,每个样品重复2次)的细菌16SrRNA基因的V1–V3区、真菌18S rRNA基因ITS1区的扩增、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该次普洱茶发酵过程细菌与真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原料与发酵初期(7d)样品的优势细菌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比例分别为53.25%、76.55%;随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上升成为优势菌(14d和21d);发酵后期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繁殖,与Firmicutes成为共同优势菌.原料的优势真菌归类为no_rank_Fungi(65.39%),发酵过程中,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一直处于优势;发酵中期(14d、21d),环境中的根毛霉属(Rhizomucor)繁殖,所占比例超过20%,后期降低到3.07%.

普洱茶 后发酵工艺 微生物多样性 变形菌门

赵明 张冬莲 袁文侠 苏小琴 段双梅 马燕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

昆明

中文

1-8

2014-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