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江淮梅汛期热带气旋倒槽暴雨特征分析

基于统计和诊断分析,将江淮梅汛期热带气旋倒槽暴雨分为华南/华东登陆北上(转向)类、华南沿海(南海)西行类和华东近海北上类,三类倒槽暴雨都是在低层倒槽、中层西风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下产生的.对比分析发现,“11.7“过程稳定的大尺度形势下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两者持续地对峙在江淮流域使降水长时间维持;“01.6”过程以低层暖湿空气为主导,干冷空气作用不明显,台风北上移动快使降水时间相对短.“11.7”和“01.6”过程中垂直螺旋度上负下正配置及湿Q矢量辐合辐散激发的垂直次级环流分别以位置变化和强度变化为主,能够较好地指示未来暴雨落区和暴雨强度的变化.倒槽前部强盛的低空急流暖湿输送,有利于暴雨区深厚水汽柱(水汽饱和层)的形成和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11.7”过程中层干冷空气东南入侵进一步加强了不稳定性,不稳定能量通过非地转垂直上升支释放.

热带气旋倒槽暴雨 气候特征 动态变化 梅汛期

王丽芳 濮梅娟 张雪蓉

上海市嘉定区气象局,上海,201821 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浙江安吉

中文

1-7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