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浅析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2年到2012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旱涝急转指数,并从高度场,风场,水汽条件以及南海季风等方面分析了近50年来历史上的旱涝急转及旱涝缓变事件的特征.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前中高纬高压脊明显偏强,中国中东部基本为脊前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水汽通量较正常年有显著负距平,南海季风指数偏小,导致降水偏少形成旱期;而急转后,在高度场上中西伯利亚地区正距平显著,北方干冷空气向南输送强盛,且南支槽显著加强,西风带上小槽加强,西太平副高北抬,南方水汽输送增强,在低空急流上西太平洋有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南海季风指数强度较常年突然有大幅度的增强,从而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带来极其有利的条件,导致涝期的形成.南海季风由之前的弱于常年至6月初的突然增强,为旱涝急转的主要触发原因之一.
旱涝 急转指数 气候特征 环境分析
姚佳骏
嵊州市气象局,浙江绍兴,312400
国内会议
浙江安吉
中文
1-11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