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促进“阴阳自和”防治慢性肾病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和发展,其机制就是肾之“阴阳自和”不能所致。由于先天享赋不够,肾气偏弱,“阴阳自和”力不足,复感外邪、或伤于饮食、或伤于情志劳倦,干扰肾之气化功能,“阴阳自和”不能,致使阴阳气血失和,脏腑气机失调,产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可阻遏肾气,使“阴阳自和”不能进一步加重,导致肾虚更甚,并可累及脾肺心肝功能失调,以此恶性循环,正渐虚衰、邪实愈盛,阴阳自和力口趋低下,迁延口久,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至末期,肾气衰败,湿瘀浊毒壅塞脏腑,弥漫三焦,阻滞气机,浊邪不得下泄,毒邪不得外排,“阴阳自和”力遭到根本性破坏,变证多端、坏证并起直至“阴阳自和”力彻底瓦解,肾火熄灭,“阴阳离决”而死亡。病程中邪正相争的力量的消长对比,影响着“阴阳自和”能力和趋势,决定着病情的演变和进展,其演变过程一般是:本虚证从气虚到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标实证从湿热(或水湿)夹瘀到湿浊夹瘀到浊毒夹瘀。

慢性肾脏病 阴阳自和理论 发病机制 疾病防治

郑义侯

深圳市中医院肾内科 518033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山西省肾脏病学术会议血液净化质量培训会议

太原

中文

835-835

2013-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