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融合术后未融合节段在冠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腰弯融合术后冠状位躯干偏移的重建与未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之前于我院行后路选择性融合并有至少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侧位X光片.观察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的变化,并对其与上胸弯、主胸弯、腰弯、远端未融合节段和骶骨倾斜角的变化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了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3.6年(2-8.9年).术前患者腰弯Cobb角平均为44.2°,末次随访时为10.3°,最终的矫形率为75.7%.术前患者主胸弯Cobb角平均为25.2°,末次随访时为13.6°,最终的矫形率为44.9%.术前患者躯干偏移平均为2.2cm,术后矫正为2cm,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末次随访时患者躯干偏移自发代偿至0.9cm,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回归分析发现术后患者躯干偏移的变化仅与远端未融合节段角度的改变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可写为躯干偏移变化量(cm)=1.2487+0.1378×远端未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值(°).结论:胸腰弯/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腰弯矫形术后,冠状位躯干平衡的重建主要由远端未融合节段来代偿.尽管手术保留了大部分胸椎节段,但其在躯干偏移的代偿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
特发性脊柱侧凸 选择性腰弯融合术 冠状位平衡 远端未融合节段 临床疗效
孙志坚 邱贵兴 赵宇 王以朋 沈建雄 仉建国 赵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46-51
2013-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