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及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新策略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平衡常可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改善,即肩部外观可塑性。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该现象,并基于该特性对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的新理论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术后随访至少2年的连续56例LenkeⅠ型AIS为研究对象.术前Cobb角平均主胸弯51.5°±15.9°、上胸弯19.5°±10.4°.顶椎范围主胸弯T8至T10,上胸弯T3至T3-T4椎间盘.术中综合考虑各因素,灵活选择融合上端椎,范围为T3-T7.外观资料上测量计算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及术后外观肩高可塑值△CSD.将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行配对t检验.根据随访中外观肩高的变化,按术前肩部平衡情况分组研究合理的融合策略.结果: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主胸弯17.0°±10.6°、上胸弯10.3°±7.4°.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均值及外观肩高>1cm患者例数分别为-0.19±1.25cm、32例,0.76±0.87cm、21例,0.48±0.67cm、5例(主观均大体满意),其中最大△CSD 1.69cm.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外观肩高存在显著差异(t=3.57,P=0.0008).充分考虑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的优化策略,较传统方案减少融合椎数分别为:右肩抬高组1椎、双肩平衡组0-4椎、左肩抬高组1-5椎.结论:AIS患者术后肩部外观存在可塑性,基于该特性可对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有新的认识.

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患者 手术治疗 外观可塑性 胸弯融合上端椎

唐翔宇 张永刚 郑国权 张雪松 崔赓 王征 王岩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脊柱外科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100853

国内会议

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厦门

中文

57-64

2013-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