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医源性因素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医源性因素.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腰4/5节段)接受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94例,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者161例,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者133例(保留邻近节段的后韧带复合体),明确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的保留是否能降低术后ASD的发生率.其次,选取新鲜的成年猪腰椎标本12具,取其L1~L5节段.将腰2/3节段做为手术处理节段,每一具标本均进行4种状态测试:A组:完整标本组,做为对照组;B组:腰2/3双侧椎板开窗并切断黄韧带+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C组:在B组基础上切除腰2椎板及棘突下1/2(保留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D组:在C组基础上切除腰2全部椎板、棘突(破坏邻近节段后韧带复合体).除A组外,其余3组手术节段均模仿植骨融合状态:切除椎间盘,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节段的椎体并向椎间隙内灌入牙托粉,实验中以融合节段无角度位移为融合成功标准.每一种状态下测量6种运动工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分别对比各种状态下腰1/2、腰3/4节段的运动是否存在差异.椎弓根钉棒系统:实验中选用长40mm、直径6.0mm的椎弓根螺钉及直径4.0mm连接棒为内固定材料.标本生物力学测量及分析仪器:步态分析仪数字动作捕捉及分析系统.结论:后韧带复合体作为腰椎稳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腰椎的前屈运动影响最大.后韧带复合体被手术破坏后,椎间盘、小关节等将遭受异常的瞬间应力,增加了这些结构破坏、退变的机率,进而增加了术后ASD的发生率.棒或板过长,则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若消除以上医源性因素,则可有效预防PLIF术后的ASD发生.
腰椎退变性疾病 韧带复合体 融合内固定术 生物力学
张忠民 金大地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 广东省骨科研究院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86-91
2013-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