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37例距下关节融合患者平均随访9年临床研究

背景: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本研究旨在回顾性研究单纯距下关节融合的患者,分析术后疗效,评价中足及踝关节功能是否受其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1~2011.8期间距下关节融合的患者,做SF-36和AOFAS踝与后足评分.拍摄足踝负重下X片,分析足踝矢状面和冠状面活动度,观察有无关节退变,评估中足和踝关节功能.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数据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成功随访37位患者,男2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6岁(13~74岁),平均随访9.2年(2-17年),SF-36评分由术前(30.21±7.19)分升至术后(78.5012.23)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0.32±12.39)分升高至术后(73.14±15.44)分.所有患者冠状面踝关节无明显活动,对斜面的适应能力由跗中关节活动代偿;35.1%患者的距舟关节,56.8%的跟骰关节,27.0%的跖骰关节,13.5%的踝关节出现轻度退变,但无临床症状;34位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这与距骨倾斜角减小、后足高度降低以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等原因有关.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是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后足功能丧失后跗中关节活动,使足旋后旋前来代偿.踝关节冠状面无明显代偿活动,但92%患者跖屈背伸活动明显受限,这与融合时距骨的位置不佳和后足高度降低有关.

距下关节融合术 运动功能 临床观察 疗效评价

杨崇林

上海瑞金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厦门

中文

453-459

2013-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