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椎间隙感染后椎间盘组织及生化成分改变与软骨终板弥散功能的相关研究

目的:对兔椎间隙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椎体软骨终板及髓核组织学改变、生物化学成分变化与软骨终板弥散功能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评估椎间隙感染病程中软骨终板弥散功能改变情况.方法:取新西兰兔60只,制作椎间隙感染模型.在术后1、2、4、8、12周,每次随机取椎间隙感染模型兔各8只、对照组兔4只.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测定软骨终板下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RT-PCR测定髓核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蛋白mRNA表达、连续动态增强MRI检测椎间盘软骨终板弥散功能.结果:在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上出现新生毛细血管,VEGF表达逐渐增多,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含量减少,软骨终板弥散功能逐渐增强;感染后4周时,新生毛细血管达到最多,VEGF表达最多,弥散功能达到最佳,4周后逐渐减少,在感染后8周时,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破坏达到最强,8周后基质破坏有所修复.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软骨终板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r=0.846;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软骨终板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r=-0.735.结论: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的弥散功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在感染后4周时弥散功能达到最佳.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软骨终板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髓核中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软骨终板的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

椎间隙感染 软骨终板 弥散功能 生物化学

张亮 王静成 冯新民 王永祥 杨建东 张圣飞 黄吉军

扬州,苏北人民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厦门

中文

581-588

2013-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