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至19世纪河黄淮间运河自然史研究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程与区域水环境演变.指出:①徐州以上,由黄河北泛泛道形成的耐牢坡河,对会通河济宁以南水道和泅水流域水系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徐州以上黄河决溢直接关系会通河-黄河漕运水道的水源丰枯.明前期引沁入汴入河的努力,维系了近200年黄河水道通航.河行漕运最后以徐州洪、吕梁洪淤塞而终结;③会通河济宁以南,徐州以下黄河水道的淤积是区域水环境蜕变,泇河、中运河及微山诸湖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微山湖等具有水源调蓄功能运河水柜产生,使运河最终摆脱了对黄河水源和水道的依赖,换来了其后大运河200余年的畅通.本文研究的结论是:黄河南行的700年,在黄河南北泛道泥沙累积淤淀与运河工程体系运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这是大运河遗产中不可忽略的自然史特质.
运河水道 历史演变 文化遗产 黄淮地区
谭徐明 陈方舟 万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国内会议
浙江绍兴
中文
31-43
2013-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