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金融业三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对应近代以来三次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应这三个不同时期,金融业也经历了三次转型与大发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开始至1890年代的30年,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阶段;第二次是晚清至1927年国民党统治确立的30年,为外来金融向本土金融转型的阶段;第三次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为动员金融向配置金融转型的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体现为银行业,也包括金融市场突破性进展,而银行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线索。每一次转型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背景:外国银行进入中国之初,当时知识分子就提出设银行兴实业的启蒙思想,但直到洋务运动失败后,国人设立本土银行才成为现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由于蒋介石具有金融垄断思想,导致金融体制从自由型向垄断型转变,这也为解放后实行动员型金融体制垫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建国后动员型金融完全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其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金融思想。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当代“金融深化”理论开始成为金融界共识,动员金融开始向配置金融转变。
金融业 产业转型 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
丁骋骋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3
2013-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