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素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指出黏菌素已成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细菌(MDR-GNR)感染的最佳选择之一,甚至是最后的防线.但其肾毒性仍然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副作用之一,严重影响其治疗指数,并对黏菌素肾毒性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证实,黏菌素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损伤是可恢复的,但当其肾毒性较为严重时,可导致其肾脏病理性梗死,造成不可逆性损伤.黏菌素携带5个游离的正电荷,即取代Ca2+和Mg2离子与细胞浆膜内磷脂中带负电荷的PO43-相结合,使胞浆膜表面张力降低,可导致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增大,黏菌素最终导致细胞细胞肿胀和溶解,最后死亡,与其杀菌机制类似.近期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及神经毒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菌素可导致大鼠肾组织中钙稳态失调,从而造成线粒体损伤,激活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Oguzulgen等研究发现,NOS/NO信号通路参与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酸(NAC)能够逆转这种应激性变化.Ozkan等近期研究发现caspase1和calpain1参与黏菌素诱发的肾毒性.Fonseca等研究发现,诱导剂血红素能够增加肾脏组织单加氧酶(HO-1)表达,从而增加H2O2酶活性,保护多黏菌素B诱发的肾毒性,揭示自噬在黏菌素肾毒性中可能扮演者一种保护性角色.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解释黏菌素肾损伤机制,但确切损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黏菌素 肾毒性 分子机制
代重山 张朝明 李继昌 肖希龙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0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450030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郑州
中文
229-229
2013-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