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YZ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本研究从发病鸡群分离鉴定出一株IBV变异株,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IBYZ株在SPF鸡胚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后,能引起IBV感染鸡胚后的特征性变化:羊膜增厚,紧贴胚体,鸡胚发育受阻,胚体比同日龄正常鸡胚矮小,蜷曲,俗称“侏儒胚”。IBYZ株在SPF鸡胚中连续传代6次后,其EID50达到106.83/0.1mL。将IBYZ株接种1日龄的SPF雏鸡,雏鸡初期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并在4d后出现死亡,至第12d死亡率达到60%。死亡雏鸡经剖检,主要病变为肾脏肿大、苍白,输卵管和肾小管扩张,沉积大量的尿酸盐,整个肾脏外形呈斑驳的白色网线状,俗称“花斑肾”。IBYZ株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毒株基因组全长为27665bp(不包括polyA),核昔酸组成中A+T的含量较高,占61.89%;与GenBank上公布的47个IB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同源率介于84.0%-97.3%之间;与DY07株(HM245923)的同源率最高,其次为GX-YLS(HQ848267,94.2%),GX-YL9(HQ850618,93.6%)、CQ04-1(HM245924, 92.9%)、LX4 (AY338732,90.6%)和A2 (EU526388,89.9%);与Geor-gia-1998(GQ504723)的同源率最低(84.0% );与H 120疫苗株(FJ807652)的同源率为85.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分离鉴定 分子机制
周生 戴亚斌 唐梦君 程旭 沈欣悦 刘梅 李建梅 尤素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1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125;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苏扬州225125
国内会议
江苏扬州
中文
517-517
2013-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