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在病证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证候要素为基本研究单位,以《神经病学》第6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中医证侯分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常见证候要素为肝、脑髓、脾、肾、痰浊、血瘀、血虚、湿热.中医证候分型出现频次前五位的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覆盖全部病例的94.5%.肝豆状核变性证素组合形式7种,单证形式前三位的为肝、脑髓、痰浊,两证组合形态前三位的为肝、脑髓和痰浊、瘀血和瘀血、肝;三证组合形态前三位的为痰浊、肝、脑髓和痰浊、瘀血、肝和痰浊、瘀血、脑髓;而四证组合以痰浊、瘀血、脑髓、肝和内湿、内热、脑髓、肝最多见.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位为肝、脑髓,与脾、肾、胆关系密切,而痰浊、瘀血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内湿、内热关系密切,血虚、气郁等因素也不能忽视.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证候 流行病学
韩辉 鲍远程 杨文明 张娟 方向 方淑珍 汪美霞 董婷 王晓旸 汪瀚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合肥,23003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协作组,合肥,23003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合肥,230031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
合肥
中文
189-196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