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齿状突骨折的外科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综合考虑齿状突骨折及其相邻节段特点,探讨齿状突骨折的外科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3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36岁.骨折情况:单纯齿犬突骨折25例,其中Ⅱ型20例,浅Ⅲ型5例;合并相邻节段不稳12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6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2/3不稳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1/2及C2/3同时不稳2例;神经损伤12例,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手术在稳定齿状突的同时,兼顾相邻节段不稳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固定方式.术前、术后3月进行JOA评分,有脊髓损伤者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术后随访X线或CT片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12.11±2.09分,术后3月15.36±3.17分,两者有统计学差异(t=13.464,P=0.000);临床JOA改善率90.8±11.6%,优良率98%.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除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术后佩戴颈托3月.9个月内X线片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植骨融合者在6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结论:根据齿状突骨折本身特点结合有无合并相邻节段不稳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在稳定齿状突同时将相邻不稳的节段固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齿状突骨折 手术治疗 机理分析 临床疗效

田纪伟 王雷 柳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080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95-101

2013-07-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