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针督脉平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大鼠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粗针督脉平刺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产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粗针针刺组、西药治疗组、造模组,每组14只.在三组大鼠制作周围性面瘫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粗针针刺组及西药治疗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口唇部血流速度及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粗针治疗1周、2周后大鼠口唇血流灌注量与造模后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西药治疗组血流灌注量减少程度较粗针治疗组大;治疗2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大鼠口唇血流灌注量均基本达到造模前水平.而血流速度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粗针督脉平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损伤的恢复,可能通过改善局部血流灌注量产生疗效,且粗针针刺治疗的长久疗效较西药治疗疗效好.
周围性面瘫 粗针督脉平刺疗法 调控机制 疗效评价
吕善广 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6
国内会议
温州
中文
190-193
2013-07-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