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
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
脉络学说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 生理功能
袁国强 魏聪 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石家庄,050091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35;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5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3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脑血管络病,石家庄,050035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9-65
2014-0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