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下游平原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
我国大多数城市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但以“水适应人”为特征的城市水利系统暴露出很多问题.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人适应水”为特征的洪涝灾害斗争经验,以“洪涝适应性景观”的视角分析研究,对当今城市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本文提出城市洪涝适应性景观包括选址确定的城市外部环境以及因防治洪涝而形成的城市内部形态,并以太湖下游平原城市为例加以阐述.历史上它们依靠坚固又灵活的城墙和水陆门闸作为挡水设施,利用河渠湖池组成的城市水系作为排水和调蓄设施,形成了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城市形态格局;随着现代城市防洪体系的建设,大包围防洪堤取代了城墙充当挡水设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取代了水系来排洪,河网水系的破坏造成水乡城市肌理瓦解,现代城市防洪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树立新的洪水观,建议通过判定洪涝安全格局来选择适宜建设区域,尊重和保护传统洪涝适应性景观,以及建设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发挥包括应对洪涝在内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市规划 洪涝灾害 适应性景观 生态系统
裴丹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1-11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