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变化研究--基于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和2001和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职住空间的不断分离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趋势,并对城市的生产、生活、交通、资源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北京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都市典型案例,运用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的居住人口数据,以及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经济普查分街道的就业人口数据,分析了北京居住空间关系、就业空间关系、职住空间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市区和郊区的居住密度都增加,并从中心向外递减,同时呈现出多中心化特征,近郊和远郊出现新的居住次中心;就业岗位分布向城市中心区的已有就业中心集中,近郊就业密度增长最慢,远郊就业次中心初步发育,但仍不足以形成多中心就业的格局;而就业-居住空间关系变化显示,城市中心区已有就业中心的JHB指数升高,近郊的JHB指数降低,反映了更多居民居住在郊区而到城市中心就业,职住错位进一步加剧;而一些远郊城区中心的JHB指数略有提高,反映了远郊就业次中心对周边地区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北京的案例研究表明,在现阶段转型大城市居住不断分散的同时,就业却更加集中,呈现出居住在郊区、就业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这种不同于西方城市的职住错位模式.因此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基于西方城市化背景下的职住错位理论和提供了新的实证案例,也为通过制定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来提升居民的就业可达性提供了政策依据.
城市建设 职住关系 空间分布 经济转型
张纯 易成栋 宋彦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系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1-12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