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烃源灶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成藏效应

对单型盆地而言,通常采用生烃强度历史来表征烃源灶对油气藏贡献能力的大小.叠合盆地发育多个生烃层系与生储盖组合,具有多个烃源灶、多期生、排烃、多期油源混合、经受复杂调整改造过程等等,使得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变得极为复杂.近年来,钟宁宁等试图从烃源物质、烃源层空间展布、烃源层沉积埋藏-热演化史及烃源灶叠加复合关系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烃源灶的定量评价.本文以盆1井西凹陷为例,研究其烃源灶发育演化特征.本文末列出三工河组以上烃源层的供烃演化。三工河组及以下四套烃源灶的有效供烃评价结果来看,三工河组排油强度低于10×104t/km2,由于过低的排油量,无法形成有效的供油,其余各烃源灶的排油均较大,可以近似地以排油强度来代替供油强度。从供油强度演化结果来看,以下二叠统烃源岩供油较早,在晚三叠世就开始形成有效供油,早侏罗世时大量供油,到中侏罗世基本达到最大供油强度,累积供油强度可达1300×104t/km2左右。其次为中二叠统烃源岩,供油稍晚,从早侏罗世才开始形成有效供油,但供油时间相对集中,中侏罗世时具有很高的供油速率,基本从累积供油强度也可达679.6×104t/km2,八道湾组累积供油强度也在43×104t/km2。

烃源灶 生长发育 盆地演化 成藏效应 盆1井西凹陷

刘岩 田永晶 钟宁宁 张技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资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2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珠海

中文

427-428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