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为例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车排子周缘包括车排子凸起、沙湾凹陷西部和四棵树凹陷的东北部.研究区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断裂和多期不整合面,与多种成因类型的砂体组合,构成了该区的油气输导体系.针对输导体系特征及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对本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油气运移理论. 本次研究综合了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和油气地球化学方法,从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入手,以各种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车排子周缘的各油气输导要素特征,并对典型油藏进行了精细解剖,建立了车排子周缘的输导格架并明确了输导体系的控藏模式。 综合各输导要素的特征、油藏解剖、油源对比和地化示踪,建立了本区典型油藏的输导格架控藏模式:新近系沙湾组沙二段的稀油油藏以砂体和断裂输导为主,沙一段稠油是经断裂、不整合面及砂体输导成藏;白垩系清水河组油藏以不整合和断裂输导为主;侏罗系八道湾组的油藏则是砂体、不整合和断裂共同组成的油气输导格架。总体上,侏罗系、白垩系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深,距离源岩相对较近,油气输导体系相对简单;新近系油气藏则距离源岩相对较远,油气生成后需经历较远距离的运移,输导体系相对复杂。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地球化学特征 控藏模式

吴康军 刘洛夫 高小跃 王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49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珠海

中文

462-463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