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发生的期次
本研究通过对“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获取的松科1井的特征分子标志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研究,检测出了一系列的C30甾烷,包括甲藻甾烷、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其中24-异丙基胆甾烷是海洋海绵的分子化石,24-正丙基胆甾烷是海相藻类的分子标志物,这三类化合物的同时检出,进一步为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提供了证据。白垩纪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嫩江组发生了海侵,但海侵的程度存在一定的波动,青山口一至二段海侵的程度相对较小,嫩江组一、二段海侵的程度更大,且是多期次的。峰值显示在嫩江组一、二段松辽盆地发生了7次(期)不同程度的海侵。这些研究结果将可以用来计算白垩纪松辽盆地海侵持续的时间,有利于同全球海洋记录的古气候/环境事件进行对比,更好地探讨中国晚中生代古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古地质学 海侵期次 演变规律 白垩纪 松辽盆地
胡建芳 刘美羽 彭平安 宋建中 万晓樵 王成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珠海
中文
651-652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