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武当地区新元古代浅变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秦岭-大别造山带是我国华南与华北大陆的板块汇聚带,它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并以不同的构造体制发展形成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岩浆作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中的浅部地质响应,是探索造山带构造属性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南秦岭武当西南缘浅变质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报道初步结果.在武当北部陡岭地区的闪长质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中获得变质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837±8Ma和818±lOMa,说明该区在新元古代发生过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扬子西北缘的汉南-米仓山地区识别出向北移动的岛弧岩浆作用,并认为其经历了824-750Ma俯冲碰撞、~720Ma地壳加厚和~706Ma伸展垮塌等几个构造演化阶段。这一现象可能表明扬子陆块西北缘与东南缘在新元古代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动力学机制似乎并不完全相同,该区可能经历了长期的增生造山作用。
历史地质学 新元古代 变质花岗岩 大地构造 南秦岭武当地区
徐大良 魏运许 彭练红 刘浩 邓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21-122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