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浙江省及邻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动力学

本文通过对浙西北、江绍断裂带及其两侧和浙闽沿海等地晚中生代火成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等对比研究,认为浙江省及邻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至少可以分为三期,认为第一期花岗质岩石和早期辉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早期华南岩石圈伸展背景下,随着拉张的持续,有广泛的晚期辉绿岩脉的侵位;结合浙皖赣地区123~129Ma时期出现的A 型花岗岩也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指示了从145Ma以前的活动大陆边缘向145Ma以后陆内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环境转变的一系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浙江省及邻区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岩浆-构造演化过程:约170Ma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构造体制下伴随有陆内深大断裂的再活化作用,华南开始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在造山后阶段形成如结蒙和大同坑等S型和/或I型花岗闪长岩。从约145Ma开始至约123Ma,华南板块可能逐渐进入碰撞造山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在扬子地块南缘浙皖赣相邻区早白垩世时期形成少量花岗斑岩体和两期辉绿岩脉及随后形成较多的A型花岗岩体。在约117~121Ma开始进入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阶段,110~105Ma以后进入碰撞后的伸展阶段,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浙闽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及辉绿脉岩。

岩石学 花岗岩 动力学演化 晚中生代

厉子龙 毛建仁 周静 胡艳华 邢光福 顾明光 陈忠大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 310027 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南京 210016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杭州 311203

国内会议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广州

中文

235-236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