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核新元古代(~815Ma)幔源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的地球化学研究
位于扬子陆块核部的峡东地区出露了黄陵新元古代大型侵入岩基,由多种岩性的侵入杂岩体组成.对黄陵岩基的研究已有长期、大量的积累,但关于其岩浆源区、成因和形成构造背景的认识仍存在明显分歧,其中包括是否存在幔源岩浆作用的参与.本文对位于黄陵侵入杂岩体西北部野竹池地区的辉长岩、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为认识黄陵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性质和形成构造背景提供新线索.研究表明,野竹池基性侵入岩为橄榄辉长岩,由轻度富集的地慢岩石部分熔融形成,闪长岩主要由~850Ma深成侵入岩深熔作用形成,而二长花岗岩由峻岭基底岩系派生熔体与两种性质的壳、幔源岩浆混合形成;发生于~815Ma的黄陵侵入岩浆事件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其岩浆源区由不同深度的地幔岩石和不同时代的壳源岩石组成,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环境具有高热流背景,导致了高程度的部分熔融。这些发现为认识华南陆核区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性质和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线索。
地质学 新元古代 幔源岩浆 大地构造 地球化学
吴慧 凌文黎 张莹华 丁晓英 白晓 马倩 彭练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桂林 541000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76-277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