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出露燕山晚期岩浆岩,按照岩石类型、分布规律、成矿特征和年龄数据,可以划分为4个活动期次.第一阶段为148~133Ma,主要为高钾钙碱性侵入岩,与Cu-Pb-Zn-Au多金属成矿成因相关;第二阶段为132~128Ma,主要为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包括shoshonite和钙碱性两个岩石系列,其中前者与Fe矿成因关系密切;第三阶段为127~124Ma,主要为A型花岗岩带,具有一定的Au和U矿成矿特征;第四阶段为110~100Ma,主要为宁钙碱性岩浆岩,成矿特征与第一阶段岩浆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针对前三个阶段岩浆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148Ma以前,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到本地区,由于底垫隔热作用,虽然发生了析出流体的交代,岩石圈没有发生部分熔融作用。148~133Ma期间,平板俯冲的板片发生断离和沉降,软流圈物质沿断离窗口上涌,引发已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岩浆底侵至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部分熔融,两者的岩浆混合并经历了结晶分异上侵形成第一阶段侵入岩。132~128Ma期间,俯冲板片大规模拆沉和快速脱水,引发软流圈快速上涌,同时岩石圈地幔也发生的破碎和拆沉,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部分熔融的岩浆形成了第二阶段集中形成的火山岩。127~124Ma期间,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上涌,引发中上地壳新元古增生地壳物质发生深熔,形成了第三阶段岩浆岩。

岩石学 中生代岩浆岩 形成机理 长江中下游地区

闫峻 谢建成 李全忠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国内会议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广州

中文

283-284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