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日喀则地区具有特殊稀土四分组效应的花岗岩形成机制
高度演化的花岗岩或与稀有金属矿床相联系的花岗岩中主要的造岩矿物和稀土副矿物与全岩往往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日喀则地区形成于43.8Ma的仁钦则花岗岩,对其进行计算TE1和TE3,结果显示仁钦则花岗岩的TE1和TE3值分别为0.98~1.08和0.69~0.83,结合其偏离正常岩浆演化的明显低Zr/HF(18.61-24.18),K/Rb(156.45-162.15)以及高Y/Ho(36.1-39.8),K/Ba(996.36-5038.92)比值等特征表明其稀土元素第一亚组为正常型和第三亚组具有明显的W型的分布特征,很可能是F-流体主导该花岗岩的形成和演化。仁钦则花岗岩第三亚组稀土具有非CHARAC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稀土四分组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内容,其具体的形成机制还需要对花岗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以及单矿物中发育的大量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进行深入研究。
岩石学 花岗岩 稀土四分组效应 形成机制 青藏高原南部日喀则地区
曾云川 许继峰 陈建林 许继峰 邬建斌 黄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460-461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