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柴达木盆地北缘变质带基本特征

柴北缘变质带构造位置对应于赛什腾山-锡铁山(柴北缘)结合带,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大致沿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牦牛山一线,其变质带内以多处发育榴辉岩为特征,构成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本文通过对榴辉岩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详细分析,显示以蛇绿混杂岩组成的变质岩系,在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总体表现从低绿片岩相至高绿片岩相都有分布。依据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470±2Ma 、辉长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96.3±6.2Ma和变辉石玄武岩单颗粒锆石U-Pb一致线年龄464.2Ma ,结合区域上见上泥盆统托牦牛山组(D3)角度不整合于变质-变形的蛇绿混杂岩之上,以及泥盆系及其以后的中生界属于河湖相碎屑岩系沉积,基本未变质或局部极低变质,认为变质作用开始于俯冲时期,一直持续至碰撞造山时期。

岩石学 变质带 地质构造 柴达木盆地北缘

柯丹丹 毛晓东 储飞 廖云君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广州

中文

484-486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