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东段小庙岩组岩变质作用及变质温压条件研究
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主要包括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和中元古界小庙岩组.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对小庙岩组形成时代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多数认为小庙岩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本文对小庙岩组变沉积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物源区最晚期岩浆结晶年龄为1712Ma,变质年龄为1554Ma,主体形成于1712~1554Ma,即为中元古代.小庙岩组主要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后期叠加了较强的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大体属于同一变质相,内部不易划分变质带,属于中压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XFe、XCa、XMg、Mg/(Mg+Fe)在核部比较均匀、边部逐渐增加,XMn含量核部较均匀而边部有降低,含量变化表明石榴石核部与环带形成温压条件不同,反应了矿物成长过程中温压条件的变化,XMn含量降低与Mg/(Mg+Fe)升高表明为进变质作用过程。部分石榴石以富Mn为特征,从核部到边部XMn含量均增加,而Mg/(Mg+Fe)降低表明为退变质作用,记录岩石变质峰期后经历的降温降压过程。
岩石学 岩变质作用 温压参数 东昆仑东段
陈有炘 裴先治 刘成军 李瑞保 李佐臣 徐通 张永明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054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739-741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