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方野生小鼠近交系培育及育种价值评估
目的:利用不同种或不同亚种的野生鼠进行实验动物化开发,培育大量起源于野生鼠的近交系品系。方法:野生小鼠捕获于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二村,BALB/c(B/C)、C57BL/6(B6)和昆明(KM)小鼠引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PWK小鼠引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实验过程中共捕获野生小鼠25只野生小鼠(雄鼠14只,雌鼠1-1只)进行实验室驯化,并执行严格的全同胞交配进行近交系的培育。随机选取5只野生小鼠,采集鼠尾DNA,利用56对引物进行微卫星分子标记测定分析育种价值。结果:野生小鼠与PWK、BALB/c、C57BL/6、KM平均多态性分别为65.70%、85.58%、91.97%、83.76%。在56个位点所获得230个等位基因中,仅在野生小鼠中出现的等位基因共有73个。野生小鼠经过实验室驯化,建立三组培育路线,其中最快的一组己培育至15代。结论:Takahiro Sakai利用1229个微卫星引物研究分析了三个属于musculus亚种的野生来源的近交系小鼠(BGL2/Ms,NJL//Ms,SWN/Ms)与实验室常用的属于domesticus亚种的近交系小鼠之间的多态性,证实了这三种野生来源近交系小鼠与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之间的多态性(高达92.5%~94.1%)显著高于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之间的多态性(平均为50%左右)。本研究对野生小鼠和常用品系小鼠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野生小鼠与PWK的多态性平均为65.70%,与BALB/c,C57BL/6和KM之间的平均多态性为87.10%,野生小鼠之间平均多态性为44.78%,适合近交系培育。培育野生来源的近交系小鼠不仅能够丰富实验室小鼠遗传基因库,同时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野生小鼠 近交系培育 微卫星标记 育种价值
赵卫东 郑振宇 李春丽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70002;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70002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592-592
2013-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